17款玛莎吉博力的旋钮
玛莎拉蒂吉博力,这是玛莎拉蒂在2012年推出的一款入门级轿跑车。Ghibli,来源于地中海中一股季风的名字,预示着玛莎拉蒂希望这款车能像季风一样,传播到世界各地中。作为玛莎拉蒂品牌下探价格的一款重点车型,在吉博力上也是下足了功夫。但是由于吉博力和总裁相似的外观和内饰设计,吉博力也被很多人说成是小号的总裁。那么吉博力真的就如同人们说的那样就是一台小号的总裁吗,随着目前平行进口市场中也开始有车商引进吉博力,我们也有机会来看看这款吉博力到底是一款怎样性格的车型。
目前平行进口市场中主要是美版和中东版两个国别,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中东版的高功率SQ4版。
玛莎拉蒂吉博力是玛莎拉蒂为了扩大消费市场而推出的一款入门级跑车,外观看上去和总裁十分相像,而中间巨大的“三叉戟”恐怕是很多人选择这款车的理由。
中规版本的吉博力分为运动和豪华两种外观设计,而在平行进口市场中吉博力只有豪华款外观一种。吉博力的前脸设计参照了不少总裁的设计,使这辆车俨然成为了一辆“小总裁”。这也是“小号总裁”的由来。
17款吉博力采用氙气加上LED的组合灯组,在夜间看上去辨识度很高。这辆车还配备了大灯清洗装置,保证大灯灯光的通透性。
17款玛莎拉蒂吉博力采用倍耐力PZERO 245/35 ZR21高性能运动轮胎。更加符合其运动时尚的性格。
作为一款玛莎拉蒂,门把手上的无钥匙进入标配是理所应当的。但是门把手的设计其实是可以在优化一些,更加美观的。
吉博力整车尺寸为4971*1945*1461mm,轴距为2998mm。整个车看上去都十分紧凑,显得短小精悍。
吉博力的尾部相比于总裁来说更加圆润。搭配上四排气管,显得整车更加的性感运动。
吉博力的尾灯采用LED+卤素灯组的方式,在夜晚辨识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作为这个价位依旧采用卤素灯显然是有些说不过去的。
吉博力的内饰和总裁内饰如出一辙,但是无论是细节还是用料上都和总裁还是有一些差距的,毕竟价格相差还是不少的。
和总裁、莱万特一样的多功能方向盘,握感上佳。吉博力的换挡拨片也和玛莎拉蒂的其他车型一样,被放置在方向盘后方,巨大的拨片用起来也是相当爽快的。
比较典型的玛莎拉蒂仪表盘。左侧车辆的速度表达到了310Km/h,很容易令人肾上腺素飙升。也表明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轿车,而是一台高性能的轿跑车。
吉博力的中控控制采用了触摸屏+旋钮的控制系统,这样可以保证车主可以迅速上手,要比单独的触摸或是旋钮控制实用不少。而在触摸屏的下方则是车内的空调控制,吉博力并没有将所有的功能都放在触摸屏中,而是保留住了一些物理按键,这样的设计相当的实用。
而在这辆车内饰做工上,这辆车相比同级别的德系对手来说,做工还是有些粗糙的,并没有德系对手做工细腻。这也算是意大利品牌的一大通病。
吉博力的中央扶手箱内部空间不算小,并且深度也足够日常放一些物品。而在中央扶手箱前面还有一个小的储物空间,可以放手机之类的物品。
新车的中控屏幕取消了屏幕两侧的旋钮,屏幕边框、下方面板及空调控制区域的造型,也经过重新设计。挡杆后方配备了一个旋钮控制器,用于调节音量和选择各项功能,挡把左侧的一系列控制按钮也采用了新的样式。
真是感觉。第一,并没有什么太大感觉,而且这车也没有想象中回头率爆表走到哪都是众星捧月的感觉,面包车该加塞还是加,国产车该跟你别还是别。第二,有时候停在路边会听到有人评论,但大多都是不懂车的年轻人。第三,泡妞没觉得比我开奔驰GLE63高多少,因为见网友来说基本就是百分之百。其实宝马五系一样。第四,现在玛莎也便宜了,孬好懂点车的人一看也就是80多万的车……(在他们眼里这个牌子的车最低价格就=路上跑的都是这个价格,几乎没有配置车型之分)第五,真的不舒服,比起玛莎,更愿意开奔驰,凌志。第六,如果你打算买辆百十万的车,玛莎真的不是个好的选择………PS:不知道别人的什么样,但是我的小毛病挺多的………
小心旁边的车都会很心累,还要小心路上不要有什么小裂痕,20寸的轮胎碰到什么都会爆。GT的车钥匙是老款的,离车2米就没不理我了。2吨重的车,转一下方向盘都要气拔山河,每次开完车感觉二头肌都变大了几倍。要是看到很多人围着你的车就吓怕了,肯定没好事。
车并不会让你觉得怎么样,顶多觉得自己家世比别人好点,但是每次开车出去都有愧疚感,毕竟大多数35岁以下的人买豪车都是家里给买的,不是自己赚钱买的,等自己真的能赚这么多钱的时候,又不会太care豪车给你带来的感觉了。
开这车出去,停在任何高端酒店或者娱乐场所的门口,保安看到了都会屁颠屁颠跑过来指挥。开这车出来见网友,只要女孩看见玛莎拉蒂的logo了,基本就愿意跟你谈谈人生理想、展望一下美好未来了。
中看不中用,方向盘死沉,小毛病忒多,不是在修车就是在修车的路上。油耗高的一比,动力感觉还不如很多2.0t的车子。至少驾驶感受是这样,除非开运动模式。每次从自家地库出来都会顶车头。
没有定期清理
发动机故障灯亮的原因:1、传感器受损、接触不良或信号中断;2、发动机保养不良;3、燃油和机油质量不好;4、混合气燃烧不充分;5、火花塞故障、点火线圈故障;6、燃油泵故障,油路堵塞;7、空调滤芯堵塞
1、传感器问题;这里所说的传感器包括水温、曲轴位置、空气流量、进气温度、氧传感器等,当这些传感器受损,接触不良或信号中断时,汽车的ECU就不能准确获得发动机的数据,此时就会引起发动机故障灯亮。2、保养问题;发动机保养不良是引起发动机故障亮起最常见的原因。我们知道,车辆都是有一定的保养周期的,如果车主不按期保养,再加之不良的驾驶习惯,那么就会加重发动机运行的负担,最终只能通过故障灯来提醒你该去关心下你的爱车了3、油质问题;这里说的油质包括燃油和机油,我们知道,汽车加注的燃油一般是有标号的,而机油也有半合成和全合成之分,厂家一般都会推荐车主使用哪种标号的燃油,哪种类型的机油,如果车主没有按要求添加,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发动机的磨损,那故障灯亮也不怪谁了。混合气燃烧不良;发动机的火花塞故障、点火线圈故障、燃油泵故障、油路堵塞等都会引起发动机混合气燃烧不良。
方法/步骤如下:
1.用梅花起子将杂物箱拆下,再用梅花起子把空调壳螺丝拆下。
2.用手慢慢移出空调滤芯,要注意的不要用力扯。
3.用手扒开看看空调滤芯有没有变色,杂质多。
4.用气压把空调滤芯里的杂质,灰尘清理干净。
夏天炎热的天气让人不想离开空调房半步,还有很多人开玩笑说:我这条命都是空调给的。然而,你知不知道空调当初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
公元前1000年左右,波斯人已发明一种古式的空气调节系统,利用装置于屋顶的风杆,以外面的自然风穿过凉水并吹入室内,令室内的人感到凉快。
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主要靠冰来降温解暑。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后来,人们想出办法在冬天时把冰保存在地下室里。《诗经》中有一首叫《七月》的诗,讲到奴隶们在冬天去凿取冰块,供贵族享用:“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把冰块凿下来,藏到冰窖里去。由于冰窖存冰,每年大概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南方地区没有冰怎么办?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偶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
此外,汉代时,皇宫里还设有冬夏两用“空调房”。《水经注》记录,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的事情。“冰井台”挖深井采集冷气,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
当然,这些都是权贵阶层的享受,古时候老百姓们在炎炎夏日里的生活还是相当艰苦的。
近日《大西洋月刊》介绍了空调技术的发展过程,文章指出,虽然空调机现在已经很普遍,但曾几何时,人们把冷却空气的行为看成是一种罪过。即便在如今,有些人也觉得空调既展现了人类智慧,也是人类脆弱性的象征:好像没有了机器的帮助,人就无力承受夏日里天然的温度。以下为原文内容:
在20世纪之前,只有富人或病人才会见到冷却室内空气的尝试。虽然冬天用壁炉烤火很普通,但是有很多人认为,人类不应该试图和天然的热浪相抗,用机器控制气温的想法是一种罪过。即使在20世纪初期,美国国会的成员也仍然避免在房间里使用冷气,因为选民可能会嘲笑他们不像其他人那样流汗。
空调的采用既需要工业上的创新,也需要消除这种陈腐的观念。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空调的使用确实给地球带来了不利影响。
在道德的阴影之下,空调技术仍然取得了突破,因为有些人非常需要冷气,尤其是那些希望治愈病人的医生。1851年,美国佛罗里达一个名叫约翰·戈里(John Gorrie)的医生被授予了第一台制冰机的专利。《空调改变一切》的作者萨尔瓦托·巴西勒(Salvatore Basile)称,戈里最初并不是想要发明制冰机,他只是想用冷气来帮助疟疾患者退烧。为此,他设计了一种可以吸入空气,压缩它,然后让它通过管道,冷却室内空气的设备。
但是在病房之外,人们觉得并不需要这种设备。直到这台机器的管道意外冻结并开始形成冰块,他才发现了新的机会(做成制冰机)。不过,这项成果遭到了媒体的讽刺:“戈里博士真是异想天开,认为他可以用机器做冰块,就好像全能的上帝一样。”
“古代”空调技术
使用冰块来制作冷饮、给房间降温倒不是什么新鲜事。在17世纪,发明家科尼利厄斯·德雷贝尔(Cornelius Drebbel)就使用储存在地下室的冰块“将夏天变成冬天”。汤姆·沙特曼(Tom Shachtman)在《绝对零度》和《征服寒冷》这两本书中推测,德雷贝尔是将雪与水、盐、硝酸钾混合在一起,形成冰晶,用来给室内降温。詹姆斯国王曾邀请德雷贝尔前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展示这个创新,据说由于冷得发抖,国王从房间里跑了出来。
两个世纪之后,美国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James A. Garfield)也经历了一次冰冷之旅。1881年7月2日,查尔斯·戈特(Charles Guiteau)用左轮手枪射中了加菲尔德。一些工程师发明了一种方法,希望帮助受伤的总统降低温度,虽然他还是慢慢陷入了死亡。
加菲尔德病房里的降温设备是由天文学家西蒙·纽科夫(Simon Newcomb)主持研制的。纽科夫组装了一个与管道相连的发动机,让风扇吹过巨大的冰桶。纽科克在一份书面报告中解释说,他的装置总共装载了大约6吨的冰块,空气可以从一个方向出去,从另一个方向返回。该装置将房间的温度从95华氏度(35摄氏度)降低到了75华氏度(24摄氏度),每小时要消耗掉数百磅的冰块。
新闻媒体报道了纽科夫这个设备,慢慢地吸引了公众的兴趣,人们对冷却空气的不信任感开始减少。一些人开始发明有趣的抗热方案。有人觉得把气球连接到消防栓和软管上可以制造“单人式人工风雨”。还有人提出了在居民区上空使用二氧化碳炸弹来冷却空气。其中一些方案设法获得了专利,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方案在实践中并没有什么用。
空调技术的成型
加菲尔德过世20年后,威利斯·开利(Willis Carrier)创造了“空调”(air-conditioning)这个术语。在1902年7月,他设计的空气处理设备取得了突破,安装在了纽约布鲁克林的萨克特威廉姆斯出版社里。这台设备让空气经过含有冷却剂的管子。准确地说,其目的是为了降低湿度而不是降低空气温度。空气中多余的水分导致出版社的纸张变了形。
其实在那之前,1899年,阿尔弗雷德·沃尔夫(Alfred R. Wolff)就在纽约市康奈尔医学院的解剖室安装了一个冷气装置。后来,开利在布鲁克林安装机器的那年,沃尔夫也把自己的机器安装在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大大改善了职场人士的工作环境。
空调技术开始传播发展。弗雷吉戴(Frigidaire)在1929年推出了第一款家用“房间冷却器”。斯瓦兹(H.H. Schultz)和谢曼(J.Q. Sherman)推出了一种架在窗台上的空调,但是我们今天所知的第一台窗式冷气装置是1932年的Thorne室内空调。它看起来像一辆穿过窗户的旧车车身。在《美国人和空调的罗曼史》一书中,作者玛莎·阿克曼(Marsha Ackermann)讲述了在一次采访中,开利谈到自己的愿景。他想象了这样一个这样世界:“普通商人会在有空调的房间里睡觉,起床的时候感到精神饱满。他将乘坐有空调的车辆前往有空调的办公室工作。”
空调的第一次重大公开亮相是在1939年世界博览会上。开利设计了了一个“明天博览会”的展示厅,有6.5万名观众第一次在那里享受了空调,点燃了消费者对它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十年中,随着空调体积的缩小,空调广告也将重点从职场男士转移到了家庭妇女身上。一些早期广告是这样的:一家人自豪地欣赏着窗台上的空调,而空调好像是降落在客厅里的飞船。
巴西勒指出,有一件不太起眼的事情提升了空调的人气:1959年,美国气象局制定了“不适指数”,它把温度和湿度结合起来,后来被称为“闷热指数”。巴西勒在书中指出,这个指数出人意料地推动了空调的普及,增强了人们对冷气好处的意识。人们可以通过这个指数了解天气是否闷热。如果手头有足够的钱,那么就可以去买台空调缓解一下了。
到了1960年代,美国每年都会销售数百万台的空调。城市和郊区用户的窗台上都能看到空调窗机。能源信息管理局的住宅能源消费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美国有87%的家庭拥有空调或中央空调。相比之下,巴西的这个数字为11%,印度仅为2%。
空调的不利影响
虽然公众最初对空调的疑虑可能妨碍了空调技术的早期发展,但事实证明,空调的最终普及对我们的大气层是有害的。
《蒙特利尔议定书》在1989年生效,目的是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氯二氟甲烷等CFC类制冷剂。早期的空调使用的这种制冷剂可能会破坏大气臭氧层。
尽管为了避免破坏臭氧层,制冷剂已经从氯改成了氟,但是空调仍然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美国能源部的一位副主任丹尼尔·莫里森(Daniel Morrison)说,仅2015年,空调用电量就超过5000亿千瓦时,几乎是建筑物用电总量的20%,每年电费高达600亿美元。而且空调也推高了夏季的峰值电力需求,可能会引发停电。
个性化空调的尝试
在我们如今使用的所有设备中,空调并没有经历像电视机或电话机那样大的革新变化。但是,有些公司也在试图革新空调的未来——无论是在美学方面,还是效率方面。其中一些公司希望让空调变得更加个人化。例如,CoolWare发明了一种空调领圈,可以环绕在你的颈部,用小型风扇提供水冷空气。 Wristify推出了一种类似于手镯的产品。 Kuchofuku则推出了空调式工作衬衫。
一家名为Evapolar的塞浦路斯公司号称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个人空气冷却器”。它是一个小型立方体,带有一个水箱和一个风扇,可以产生凉爽清净的空气。 Evapolar想用它来改善单身人士工作或睡眠时的“微气候”,这样就无需浪费能源来冷却整个房间或建筑物了。“就像手机变得个性化一样,我们相信空调设备也应该变得个性化,”Evapolar的发言人说。
戴森和小米也推出小型个性化空气净化器。但这些产品都没有实现大众化,而且也不成熟,但是它们也有可能一炮走红,毕竟曾经有过更奇怪的东西成为主流。
即便是在今天,有关空调的争议仍然挥之不去。由于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一些倡导者呼吁大家不要使用空调。空调好像成为了人类智慧和脆弱性的象征,它削弱了人们的适应力,让人感觉好像没有了机器的帮助,就无力承受夏日里天然的温度。
空调不仅仅是种家电,也是一个警示。它提醒我们,人类创新可能会有代价。以前的人觉得冷却空气的做法存在危险,这种观念可能也未必就是彻头彻尾的荒谬。
综合整理自网络,不当之处请指正。
最农控股董事长蓝翔自最农公社创办以来,以互联网+农业+金融+小镇的方式,以大旅游、大健康、大农业、大数据为主题,以农业迪士尼乐园为核心,通过线上、线下整合农业产业链的资源,打造中国农业第一平台。